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

    信息发布者:旭日东升sun
    2017-05-02 16:33:49   转载

    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而严重。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平原麦区逐年加重,对产量影响极大。一般使小麦减产10%—20%,严重地块减产50%左右,个别地块甚至绝收。

    【小麦纹枯病症状】

    小麦纹枯病孕穗期为害症状
    小麦纹枯病孕穗期为害症状

    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受害,造成烂芽、病苗死苗、花秆烂茎、倒伏、枯孕穗等多种症状。①病苗死苗:主要发生在小麦3-4叶期,在第个一叶鞘上呈现中央灰白、边缘褐色的病斑,严重时因抽不出新叶而造成死苗。②花秆烂茎:返青拔节后,下部叶鞘产生中部灰白色、边缘浅褐色的云纹状病斑,多个病斑相连接,形成云纹状的花秆。田间湿度大时,病叶鞘内侧及茎秆上可见蛛丝状白色的菌丝体,以及由菌丝纠缠形成的黄褐色的菌核。③倒伏:由于茎部腐烂,后期极易造成倒伏。④枯孕穗:发病严重的主茎和大分蘖常抽不出穗,形成“枯孕穗”,有的虽能够抽穗,但结实减少,籽粒秕瘦,形成“枯白穗”

    【病原与发生规律】

    无性世代Rhizoctoniacerealis称禾谷丝核菌,Rhizoctoniasolani称立枯丝核菌,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,以前者为主。以菌核和菌丝体在田间病残体中越夏越冬,作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,其中菌核的作用更为重要。小麦纹枯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,带菌土壤可以传播病害,混有病残体和病土而未腐熟的有机肥也可以传病。此外,农事操作也可传播。土壤中的菌核和病残体长出的菌丝接触寄主后,形成附着胞或侵染垫产生侵人丝直接侵人寄主,或从根部伤口侵人。冬麦区小麦纹枯病在田间的发生过程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:

    ①冬前发病期:土壤中越夏后的病菌侵染麦苗,在3叶期前后始见病斑,整个冬前分蘖期,病株率一般在10%以下,早播田块有些可达10%一20%。侵染以接触土壤的叶鞘为主,冬前这部分病株是后期形成白穗的主要来源。

    ②越冬静止期:麦苗进人越冬阶段,病情停止发展,冬前发病病株可以带菌越冬,并成为春季早期发病的重要侵染来源之一。

    ③病情回升期:本期以病株率的增加为主要特点,时间一般2月下旬至4月上旬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,病菌开始大量侵染麦株,病株率明显增加,激增期在分蘖末期至拔节期,此时病情严重度不高,多为1一2级。

    ④发病高峰期:一般发生在4月上、中旬至5月上旬。随着植株拔节与病菌的蔓延发展,病菌向上发展,严重度增加。高峰期在拔节后期至孕穗期。

    ⑤病情稳定期:抽穗以后,茎秆变硬,气温也升高,阻止了病菌继续扩展。一般在5月上、中旬,病斑高度与侵染茎数都基本稳定,病株上产生菌核而后落人土壤,重病株因失水枯死,田间出现枯孕穗和枯白穗。小麦纹枯病靠病部产生的菌丝向周围蔓延扩展引起再侵染。田间发病有两个侵染高峰:第一个是在冬前秋苗期;第二个则是在春季小麦的返青拔节期。

    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性、气候因素、耕作制度及栽培技术等。①品种抗病性: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北方麦区小麦品种以当地的农家品种为主,品种遗传上存在异质性。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地在品种推广上趋于单一化,大量推广矮秆品种。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品种绝大多数为感病品种,只有极少数表现耐病或中抗,缺乏免疫和高抗品种。感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,是当前小麦纹枯病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。②耕作与栽培措施:小麦地连作年限长,土壤中菌核数量多,有利于菌源积累

    发病重。另外小麦早播气温较高,纹枯病发病重,适期迟播纹枯病发生轻。③灌溉条件的改善,播种密度的增高,化肥特别是速效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有利于纹枯病发生流行。高产田块纹枯病重于一般田块。④气候条件:不同发病阶段对气象因子的反应有显著差异。一般冬前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,春季气温已基本满足纹枯病发生的要求,湿度成为发病的主导因子。3月至5月上旬的雨量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。⑤土壤条件:小麦纹枯病发生与土壤类型也有一定关系。砂壤土地区纹枯病重于黏土地区,黏土地区纹枯病重于盐碱土地区。中性偏酸性土壤发病较重。 

    【防治方法】

   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农田生态状况关系密切,在病害控制上应以改善农田生态条件为基础,结合药剂防治的策略。

    农业防治:种植抗(耐)病品种;加强栽培管理,促进小麦生长健壮。适期播种,避免过早播种,以减少冬前病菌侵染麦苗的机会。合理掌握播种量,创造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的条件。避免过量施用氮肥,平衡施用磷、钾肥,特别是重病田要增施钾肥,以增强麦株的抗病能力。带病残体的粪肥要经高温腐熟后再施用。根据当地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壤、环境等条件,选择适应本地区麦田的化学除草剂,做好杂草化学防除工作,或配合人工除草。麦田管理关键是提高整地质量,培育壮苗和加强麦田排灌系统的建设,做到沟渠配套、排灌畅通,以降低田间湿度。提倡早春中耕,促进麦苗健壮。春季有寒潮时,要看天灌水,尽量减轻低温、寒害的影响。 

    种子处理,可用如下药剂:  2.5%咯菌睛悬浮剂100一200ml/100kg种子;  1.5%三唑醇悬浮种衣剂30一45g/100kg种子;  6%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0一60g/100kg种子;  16%多·克(多菌灵·克百威)悬浮种衣剂1:30(药种比);  16%戊唑醇·福美双悬浮种衣剂320一533g/100kg种子;  1亿活孢子/g木霉菌水分散粒剂2500一5000g/l00kg种子;  36%多菌灵·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80一270g/100kg种子;  20%多菌灵·福美双·三唑醇悬浮种衣剂1:50一60(药种比);  3%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200一300g/100kg种子。  对适量水,加人种子均匀搅拌,拌种后及时播种,堆闷时间过长影响发芽和出苗。个别严重地块,特别是上年度田间发生过小麦全蚀病、黑穗病等地块,最好选用咯菌睛、硅噻菌胺、苯醚甲环唑等药剂拌种。  

    春季是病害的发生高峰期,仅靠种子处理很难控制春季病害流行,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应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雾防治。以分蘖末期施药防效最好,拔节期次之,孕穗期防治效果较差。  在小麦分靡末期纹枯病零星发生(病株率达5%)时(图1-25),应及时施药防治:  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一100g/亩+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一150g/亩;  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一75g/亩+70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一100g/亩;  5%井冈霉素水剂100一150ml/亩;  3%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一120g/亩+2%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150一200ml/亩;  对水60一75kg喷雾,或对水7.5一10kg低容量喷雾。  

    在小麦孕穗期,纹枯病发生较普遍时,应适当加大药量及时防治。可选用下列药剂:5%井冈霉素水剂150一170ml/亩;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一75g/亩+l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一100g/亩;25%丙环哇乳油35一50ml/亩;10%井冈·蜡芽菌(井冈霉素·蜡质芽孢杆菌)悬浮剂200一260ml/亩;12.5%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5一60g/亩;30%多·酮(多菌灵·三唑酮)悬浮剂70一90ml/亩;28%井·酮(井冈霉素·三唑酮)可湿性粉剂66一100g/亩;6%戊唑醇·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80一200g/亩;11%井冈霉素·己唑醇可湿性粉剂60一90g/亩;30%苯醚甲环唑·丙环唑乳油15一20ml/亩,对水30一40kg,均匀喷施;防治时应抓好前期预防工作,田间发现病害为害时及时施药防治,加强田间肥水管理,避免过量施用氮肥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